当前位置: 首页 > 京口概况 > 史事遗篇

郑成功北伐取京口

郑成功(1624-1662),明清之际的爱国将领,杰出的民族英雄,福建南安人,沿海大官商郑芝龙之子。因母亲是日籍,他出生于日本,七岁归国,名郑森。后在南明弘光朝的南京国子监读书,英奇磊落。南明另一个政权的隆武皇帝在福州召见,与他谈国事,大加赞赏,恨不得有个女儿嫁给他,因赐姓朱,改名成功,人们遂称他为“国姓爷”。郑芝龙后来叛降清朝,他们父子分道扬镳,母亲又被清军杀害,郑成功悲愤交加,继续抗清,召集不愿降清的旧部在鼓浪屿海上宣誓,为恢复明室、恢复中原而作战到底。

清顺治十六年即明永历十二年(公元1658年)七月,郑成功亲自统帅十七万大军,乘海船三千艘北上,十七万人中有水军五万,骑兵五万,步兵五万,机动兵力二万,另外还选了五百大力士,每人穿一身铁甲,头戴钢盔,只露两眼,盔甲上面绘以红绿颜色,手持一把砍马大刀,称为“铁人”,专门为了同满洲骑兵作战。行经舟山,另一熟悉长江形势、名望甚高的抗清英雄张煌言率部主动前来联合进军,声势益加壮大。但这第一次进军,由于遭遇特大飓风,舰队损失极大,郑成功的第四子郑睿、七子郑裕、八子郑温都遭到灭顶之灾,不得不反泊舟山休整补充。

第二年春天听说吴三桂带领清军攻打云南,为了减轻对南明永历帝的压力,郑、张联军迅速出击,再度北上。这一次行军顺利,绕过崇明岛,入了长江口,发布了《海师一路收复镇江檄》。檄文一出,远近传播,各地潜伏的反清义士纷纷响应。海师顺利通过了镇江以东六十里的圌山关要隘。张煌言写下了《师次圌山》七律一首,有“六代山川愁锁钥,十年父老见旌旗”之句。船舰三千,白帆如雪,蔽江而上,气势威严。舰队过了圌山便到焦山,离镇江城只有九里,距北岸瓜洲也不远。全体将士在船上休息了一夜,第二天是阴历六月十三日,郑、张二人率一部分将士登上了焦山顶,以及其庄严和哀痛的仪式祭祀天地和明室祖先。郑成功大声宣誓,诉说满洲军队入关以来的种种罪恶,一定要收复国土,为死难的明朝皇帝及全体臣民复仇,说到沉痛之处,郑成功放声痛哭,全体将士也泪流不止。

祭祀已毕,布置打仗,郑成功决定派水师先去砍断清军所布防的连接在叫山河金山之间江面上的大铁锁--“滚江龙”,并消除安放在江心里的跑垒--“木浮营”。滚江龙被砍断后,张煌言的船队十七艘一马当先,无数海舟跟着飞进,一队直扑谭家洲(当时位于北固山前,伸到镇江城西,后来坍没了)。一队直奔瓜洲,气势迅猛,勇不可挡。谭家洲清军二千全部溃散,瓜洲清将左云龙带兵一万拼命抵挡,为郑军猛将周全斌及韩英队伍两面夹击,逃跑落水,周全斌纵身跳入河中,一刀将其结果,郑军占领了瓜洲镇。

瓜洲攻克后,张煌言率舟山部队溯江而上,直捣南京观音门,降仪征,取江浦,克芜湖,使南京清军闭城自守,不敢全力下援镇江,郑成功一鼓作气,全军攻打镇江。郑军与清军在京口地域交锋,南京的清军派一罗姓将军率骑兵千人来增援,罗将军求功心切,骄躁求战,海舟却时上时下,忽南忽北,罗军在岸上跟着转,疲于奔命,加上酷暑遇雨,人马疲乏,海师遂分5路登岸。第一队举五色旗,第二队举蜈蚣旗,第三队燃狼烟,第四队抬铳炮,第五队持执大刀,都是步兵和炮兵,每队前面有两名“滚被”,就是裹着二寸厚的棉被,抵御对方射箭,箭过以后持刀滚进,专砍敌方马腿。郑成功亲督左右武卫亲军当其锋,几进几退。铳炮齐发,声震天地。郑军奋勇死战,无不以一当百,罗兵披靡。管效忠又督其余各队来冲。铳炮矢石,密如雨点。郑军猛冲其阵,清军大溃,遍野横尸。管效忠部率四千人,仅存一百四十人,叹道:“吾自满洲入中国,身经十有七战,未有此二阵死战者!”清军既败,镇江守将高谦、知府戴可进、太平府守将刘世贤相继献城降。扬州文武各遁,百姓以彩旗羊酒到镇江请师。句容、仪真、滁州也先后纳款。江南各地人民十多年来不见明朝衣冠,今日明朝大军重来,人心为之鼎沸。

可是后来,郑成功没有听取部下甘辉等人的正确建议,没有把镇江、瓜洲的四周巩固起来,没有及时派兵占领丹阳、常州、句容等外围城市,使得清崇明总兵梁化风的援军得以取道苏、常前来南京增援,加强了清军的防御力量;同时郑成功过于仁慈,中了清军的缓兵之计。不久,郑成功水师兵败南京,退到京口,怀着北伐失利的惆怅,碑碣京岘山及宗泽墓:“黄叶古祠里,秋风古殿开。沈沈松柏老,暝暝鸟飞回。碑碣空埋地,废阶尽杂台。此地行人少,尘世转堪哀。”然后退出长江,怀着无限悔恨与遗憾回到厦门。尽管如此,郑成功在京口的抗清斗争是威震四方的,当时的清朝皇帝顺治闻讯后,一度想迁都到关外老家,1661年郑成功壮志未减,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国土台湾。因长时间积劳成疾,在收复台湾三个月后即磕然逝世,年三十九岁。

文章关键词:
分享文章到
扫码浏览